本文來源:張怡筠情商教育
微信id:iloveeqcom
作者: Sally
最近,在我們的育兒群里,有一位群友轉發了「家庭教育的7把剪刀」,這些常見的家庭教育錯誤,剪掉了孩子的獨立人格,剪掉了夢想和希望,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鮮血淋漓、飽受折磨。
然而,現實中有很多父母在使用這樣的教育方法,無意間傷害著孩子。
我們將這些問題分享出來,看看你有沒有中槍?
1 溺愛:
溺愛孩子的父母會替代孩子做事,讓他們失去嘗試和培養能力的機會;父母無處的保護,讓孩子無法自主,陷入迷茫,在遇到父母無法代辦的事情時,不知如何是好,對自身的未來覺得迷茫。
孩子無法在家庭中學到謙和,面對他人也往往目中無人,不懂得如何平等地與同伴相處;在父母日復一日的贊美中,失去了正確看待自我的能力,養成自大的問題,過於自信往往導致過失。
2 懷疑:
正如疑鄰盜斧,我們對待認定的事情,便會千方百計找證據證明,可是這樣的證據已經不夠客觀。
對待孩子更應疑罪從無。
父母是孩子最為親近的人,若是連父母都不信任孩子,孩子可能失去對自己的希望,「反正我就是個不值得信任的人」。
再遇到他人的不信任,孩子便連尋找證據、努力證明自己都不敢,只能默默忍受污名,傷心委屈,乃至對自己失望、絕望。
3 嘮叨:
當父母想要孩子記住某種觀點,會反復地說教。
然而,如果孩子不願聽從,無論多說幾次也只會白費口舌、徒勞無功,還影響了親子關係。
如果孩子習慣聽從父母的嘮叨,會讓孩子依賴外界提醒,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安排做事,缺少獨立和創新的能力、唯命是從,雖然聽話,可若是離開了父母的保駕護航,就難以獨自奮鬥。
4 忽略:
童年時期,父母忽視孩子身體和情感需求,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不得不壓抑真實的需要,將來無法正確地識別和表達情感,害怕人際交往。
這些孩子還會不夠自信、過度自我批評,害怕探索未知的領域,遭受挫折後需要很長時間平復情緒,往往沒有屢敗屢戰的韌性。
他們長大後更可能受到焦慮和抑鬱的困擾。
5 體罰:
這種人為的痛苦經歷無法提高孩子的道德。而且,體罰會對孩子的認知發展造成損害,在童年時遭受體罰的孩子,閱讀和數學成績會低於同齡人。
體罰會讓孩子對暴力習以為常,增加孩子的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在與同伴的相處中試圖用暴力解決衝突,而且日後也可能成為家庭暴力的加害者或受害者。
無法反抗家長的體罰,也會讓孩子因為習得性無助陷入抑鬱的深淵。
6 比較:
家長將「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用別人的長處來反襯孩子的不足,用意是樹立榜樣能讓孩子模仿;然而事與願違,在一次次比較中,原本用作榜樣的例子會讓孩子自慚形穢、產生反感;
不僅不願學習他人長處,有時甚至故意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自己就更加調皮搗蛋,「別人家的孩子」成績第一,自家的孩子就故意考得更差。
7 諷刺:
對孩子而言,父母那些帶有侮辱、諷刺、挖苦的言語,傷害了他們柔軟的內心,他們可能會按照成人暗示的那樣,變得無能、軟弱、不願思考,甚至自暴自棄,「你說我壞我就學壞給你看」。
不僅如此,孩子不能從父母那里學到良好的溝通方式,誤認為可以用諷刺來表達愛意,將來對朋友、愛人也不知道怎樣訴說情感,很難得到正常的友誼與愛情。
一位網友在anti-parents小組中留言:「你們親手剪掉了我的翅膀,最後卻抱怨我不會飛。」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培養出幸福的孩子,讓他們不用長大後滿懷怨憤地上網訴苦。
參考文獻:
Gershoff, E.T. & Grogan-Kaylor, A. (2016). Spanking and Child Outcomes: Old Controversies and New Meta-Analys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0(4) 453-469.
O\’Connor, T.G. & Scott, S. (2007). Parenting and outcomes for children. York, UK: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Michalos, A.C. (2014). Encyclopedia of Quality of Life and Well-Being Research. Dordrecht, Netherlands: Springer Nether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