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本文來源:萌芽研究所BUD
作者:萌芽,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香港註冊社工,長期研究親子溝通和親密關係,創辦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
================
昨天文章收到留言,朋友問我是不是對孩子很有耐心,一直都不會發火。
但真不是的,養育二胎會面對的各種雞飛狗跳,我都會遇到,並且現在也還在這個過程中打滾。
舉個例子,我如果單獨帶兩個孩子逛商場,內心很容易驚慌失措。
一是因為Eric愛跑,一放開了心情就忍不住單獨放飛。
之前有好幾次看著他往人行扶梯的下行道裡衝,把我魂都嚇壞了。
如果商場裏有滿場走的小火車,他可以毫不抗拒地跟在小火車後面逛一圈一圈,絲毫不在意我跟Joshua在哪裡了。
另一方面,Joshua雖然是哥哥,實際上心性也沒有多成熟。
看到弟弟的行為,會一馬當先去提醒弟弟,但有時候也會被弟弟的視角迷住,然後兩個人也結伴同遊、不亦樂乎,完全忘記我之前說的事情……
看到兩個孩子一起「逃跑」,我內心的OS就是:「說好的要做朋友一起幫忙啊,怎麼說忘記就忘記了」。
棘手的時候,有好幾次我都很想逃離,覺得自己帶孩子們出去逛街的主意真的是史上最糟糕的想法,太可怕了,每次興致沖沖地去,灰頭喪氣地回。
逛街只是其中之一,我之前在線下講座分享過我育兒中崩潰的事情,還列舉了很多,孩子不想刷牙、不想睡覺的時候、生病了要看醫生要吃藥的時候、在商場裡總想要去玩具區玩的時候,這些都是我跟孩子博弈的時刻。
但是這麼多年來,能夠讓我一直保持比較穩定的狀態,哪怕是崩潰但不至於絕望,還是因為在早年的心理諮詢和社會工作裡,我一直養成習慣的非常重要的自我調節方法。
保護著我在情緒崩潰、焦灼和累癱的時候,不陷入情緒的怪圈:對自己發火,對孩子發火,對所有的事情絕望。
每個人都一定會有自己的情緒引爆點,等情緒達到了這個區間,自己的理智容易消失,取而代之是情緒,比如傷心、累癱、難過、沮喪這些負面的情緒往往會占據上風,這是感覺通道在提醒我們壓力已經承受不住,身體要趕緊休息了。
但要等到真的到了引爆點再來意識到這些情緒,往往就太晚了。
所以我一定會提前花時間去梳理容易讓我引爆情緒的狀況,比如在商場裡往電梯口衝,便是容易讓我心驚肉跳的時刻。
把這些引爆點區間,無論多少都先梳理出來,是可以幫助我們提前意識到問題,盡可能地減少這部分所帶來的衝撞。
做好心理準備這件事情是有神奇力量的,如果一個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接下來要面對什麼事情,是能夠抵禦一些風險,跟天突然塌下來所帶來的創傷是不一樣的。
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感覺都抓不住,就很難去談如何面對了。
意識到這點,我也會把很多工作提前去做。
比如提前跟Eric溝通規則,並且在孩子如果出現危險行為及時做出處理——中止逛商場的活動,直接回家。
這些方法都慢慢讓Eric調整過來,至少現在不會衝電梯了,會牽著我的手等我一起上去。
我們也需要掌握一些情緒調節方法,在自己情緒爆點發生的時候,可以自救。
很多時候,成年人本身的壓力都是積壓的結果,日常積壓了很多壓力,找不到出口,所以很多時候看似是孩子的行為觸碰到了引爆點,但實際上我們本身積累的壓力讓這個情緒容易失控,比如最開始的時候情緒還可以調整,但後來就亂成一團,讓情緒更糟糕。
如果覺得掌握情緒緩解的方法很難,那深呼吸至少要掌握:
「用力的吸氣,感受空氣從鼻子裏跑進去,再用力地呼氣,張開嘴巴大力的傳奇,吸氣——呼氣——吸氣——呼氣」
通過慢慢調整自己的呼吸節奏,讓自己焦灼的心情一步一步得以緩解。
此外,離開現場也是可行的。
給自己5到20分鐘的時間去隔壁房間冷靜一下,梳理自己的情緒。
但是記住前提是也要安頓其他人緩和一下情緒,把雙方都安頓好是前提,跟甩手走人是不同的處理方式。
什麼叫安頓好雙方?
比如跟孩子產生情緒對峙,可以讓孩子坐在舒服的小椅子上休息緩和一下,然後自己也藉著在旁邊深呼吸10次,或者去隔壁房間緩和自己的情緒,等雙方都心平氣和了,再重新溝通話題。
每次心裡情緒小火山要爆發的時候,我總是會想起孩子們。
認識到這點對我很重要,因為它賦予了我額外的理由去重視自己的感受。
我也有心情很難過的時候,之前試過帶著孩子就在旁邊眼淚止不住落下來,當時孩子停下玩玩具走過來抱著我。
年紀還小的他們不明白我哭泣的理由,但也會跟我一次又一次確認,「媽媽,你哭了嗎?」、「媽媽,你傷心了嗎?」。
在那一刻我明白了一件事情,我內心一直想被人理解的那份傷心和難過,孩子代替我把這些話說出口了。
相比成人來說,孩子沒有防範機制。
我們的感覺並不是孤立地存在著,無論這些感覺是積極還是負面,身邊的孩子全部都照單全收。
我們的一言一行,通過言語和情緒所散發出來的信號,影響著身邊親近的人,而首當其衝的便是孩子。
只有成人會選擇和考慮感受是否需要隱藏起來,人前笑人後哭,但孩子比我們更容易把情緒毫無保留地說出來。
他感到擔憂,一動不動過來陪著;感到憤怒,會咬人會摔盤子;感到沮喪,會萎靡不振會不想吃飯;感到開心,會手舞足蹈撒嬌抱抱。
他用自己的全部來感知我們的情緒,同時也用自己的全部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所以最好的情緒調節是什麼?
那就是先把自己照顧好。
無論是掌握救火的方法,還是提前識別情緒引爆點,都是為了讓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自救,這同樣也是心理彈性的一部分。
我們本身的幸福、平靜、成長和快樂,是不可避免地,準確地影響著身邊的孩子。
所以當我們能夠把自己照顧好,便能夠同樣把這份積極、正向的感受傳遞給孩子。
之前心理學協會的督導發過一個自我照顧清單給我看,可以幫助疲倦中的父母提高自己的覺察力,重新找回精力。
心靈最理想的狀態,從來都不是強行堅強,而是承認脆弱。每個人都需要被照顧,需要被呵護。
我仔細看過這些列表,有些方法還真的是我長期會做的,比如寫日記、聽音樂、喝一杯茶、看看大家給我的暖心留言、深呼吸、睡個覺等等。
所以大家也可以看看清單,把合適自己的方法記錄下來,讓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意識流形式的風格寫作就可以,注意留意下自己寫的時候記錄下來的感受是什麼
自己很喜歡的音樂,或者能夠帶給自己有強烈共鳴的音樂,搖滾、長笛、舒緩、鼓樂、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都可以。
可以給自己或者其他人寫一張卡片,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卡片上面。
給自己泡一杯喜歡的飲料,比如甘菊茶、巧克力、果汁等。
至少安排一個不受瑣事打擾的時間,跟親密的朋友或家人出去喝杯咖啡或逛街走走,散步也可以。
塗色可以幫助人聚焦注意力,放鬆情緒,所以不妨跟孩子一起幫圖畫本上色。
在社交媒體上跟人善意的溝通、聊天和互動,這個方式會讓彼此都感覺良好。
比如給自己準備一個沙發墊,或者安靜角,可以跟孩子一起休息、玩遊戲、躲藏和互動,也可以讓自己放空發呆。
用筆記本或者空白紙寫下感到壓力或者困擾的事情,在每件事情的後面記得記上一個箭頭的符號「—>________」,留下這個空白區間,有助於心理上幫助你減輕疼痛。
比如一起去逛街、看展、散步等。
可以告訴對方「我現在很難過,我可以跟你聊聊嗎?」,不要害怕求助。親密關係的本質是雙方都感覺到被需要,所以表達自己的脆弱,也是對對方的信任。
比如空氣清新、視野開闊的地方。
記錄下你所感激的事情,比如暖心的談話、很棒的朋友、舒適的家等。
社區公益服務可以幫助提高人的歸屬感、自尊和價值,所以不妨給自己定下做志願者的機會,也讓自己時刻感受到被需要的感激。
可以嘗試做冥想,比如告訴自己「所有的聲音回到呼吸,所有的想法都回到呼吸,所有的干擾都回到呼吸。」
比如說好了要整理房間一直拖著,或者抽屜太亂疏於整理,去完成它,做完這件事情心情也會好很多。
無論是打個盹還是大睡一場,讓自己放鬆地做一場白日夢,記住睡前要讓自己放鬆,不要帶著惡夢入睡。
哭泣也是可以讓自己心情好起來的,可以找一個安心的角落,讓自己憂鬱一會兒。
給自己的造型重新設計,讓自己美起來。
拿出時間表,從密密麻麻的活動中刪掉一個。
很多時候,這些方法都出現在生活裏,但我們可能並沒有系統意識到這些都是很有效的策略,當它們成為自我調節的工具時,對我們的幫助會更持久、更有效。
記住,在照顧別人之前,得先豐盈自己。
之前看《愛麗絲夢遊仙境》,孩子們一直問我一個問題,紅桃皇后說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在我們這個地方,你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我一直找不到很好的角度,去跟孩子們解釋這個意思。但今天寫著寫著文章,我想明白了。
生活中有太多的艱難,讓人歷經考驗,幾番沉浮。
我們用力地照顧好自己、不放棄對自己的自救,是因為生活雖然有酸有苦,但是我們不捨棄努力的過程,一定會被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