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本文來源:年糕媽媽(微信id:niangao-mama)
每個媽媽也許都碰到過這個難題:別的小朋友想玩自己家孩子的玩具,但是孩子說什麼都不樂意拿出來。
這時候的你,是會繼續鼓勵他「分享」呢,還是尊重寶寶就此打住?
一些家長可能糾結再三後,還是會將票投給前者。
但一個國外的媽媽卻「反其道而行之」。
面對這樣的情況,她大聲說了「不」,並且將背後的原因發在了社交網站上,獲得了數十萬個讚。
這位媽媽叫Alanya Kolberg,她的感觸來自有一次帶著孩子去公園玩。
在看到她兒子Carson拿著變形金剛、模型和卡車時,有6個男孩圍了上來要Carson分享他的玩具。
Carson的抗拒很明顯:他將玩具抱在胸口並看向媽媽。
因為來公園前,Carson準備這些玩具是為了和媽媽朋友的女兒一起玩的,他並不想和其他陌生人分享它們。
Alanya見孩子不樂意,便告訴他可以拒絕這些要求,「只要說不就好了」。
但這個行為不僅遭到幾個男孩的「告狀」,並且讓公園裡的其他媽媽對她投向厭惡的眼光。
Alanya看到了這些眼光背後的含義:這個媽媽和她的兒子真沒禮貌。
但她同時在網路上反問道:
「沒禮貌的人究竟是誰?是這樣做的孩子和自己嗎?還是明知道別人不願意,卻仍希望別人能夠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的人呢?」
她舉了個例子:一個成人到公園吃三明治,會有陌生人要求他分享食物嗎?
如果他明確表達了拒絕,那些有禮貌的、伸手向他要求分享三明治的人會感覺到不高興嗎?答案都是否定的。
這位媽媽最後堅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她會告訴孩子:我們並非活在一個只要有人要求某件東西,你就得放棄的世界。
這讓我想起有次同學聚會上,一個4歲孩子的媽媽曾說起的真實故事:
她女兒帶上了最喜歡的書和玩偶去親戚家玩,說要給親戚家的小姐姐「看看」。
回家前,親戚將她拉到一邊悄悄問能不能把玩偶送給自家女兒,原來小姐姐也看上了這個玩具,正和父母鬧著要呢。
同學出於不好意思,從女兒手中半哄半搶了過去給了小姐姐,女兒當場哭得撕心裂肺,她則「逃難似的」趕緊抱上孩子揮手回家。
為了這事,女兒跟她生了一個多月的氣,每次說起玩偶都要哭紅眼睛。
現在想這事,她還覺得有點內疚,愧對女兒。
這樣的情況,在你看來是不是有點熟悉?
我們小時候(包括現在還會有),別的小朋友看上了自己的玩具,家長常常會很大方地將它送給別人。
一旦我們因此哭鬧、發脾氣,還會被爸媽指責:「不能這麽小氣」、「別這麽不懂事」、「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個玩具嗎?」
可是對孩子來說,你眼中算不上什麼重要的玩具,對他來說卻是「唯一」。
媽媽隨手送人的小汽車,可能是他「汽車庫」中最重要的一輛;你以為孩子看膩了的書,提出要送給別人時他會急得跳腳——這可是曾經陪伴自己無數個夜晚的哄睡故事,它的意義又哪止一本書那麽簡單?
——強行讓孩子分享這些物品簡直都要上升到影響幸福感的高度了 。
還有那個「有什麼大不了的」,能把話說得這麽輕巧的人,真讓他嘗到這滋味,他鐵定再也不會這樣說。
有網友就曾經在網上吐槽過自己小時候被媽媽坑的事——
家裡來了小客人,媽媽讓小客人去她衣櫃隨便挑,然後一件新買的衣服就這樣被挑走了。
在自己表達反抗後,媽媽還甚為不屑。
她為此採取了堅定的「報復」措施——沒幾天後,她阿姨來到她家,她把媽媽的包包都拿出來讓阿姨選,那一刻媽媽的臉都綠了。
立刻讓人感同身受啊,有木有?回擊得漂亮!
回到最開頭的例子,Alanya的教育方式為什麼會有這麽多人按讚?她想說的是什麼?
其實就是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東西,在不願意分享的時候可以拒絕。
我們常常教孩子,分享是一種美德、分享是應該被倡導的觀念;卻忘了教孩子,也要保護好自己的東西。
這些東西的所屬權或者分配權並不在那些為了面子、為了看起來很大方、會「慷他人之慨」的家長身上,而在他自己。
如果不願意,他完全可以大聲說「不」。
我們又以為,受過新教育的我們比起老一輩的育兒方式,更「民主」,更尊重孩子。
教孩子分享則是「為他好」,但這又何嘗不是舉著「善意的大旗」,做著違背孩子意願的事,哪裡算得上「民主」、「尊重」呢?
很多時候不過是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傷害著他的認知和感情。
當你的孩子不願拿出自己的東西分享的時候,請別再給他貼上「小氣」、「不懂禮貌」的標籤。
從小我們就在「孔融讓梨」的教育中,學會「謙讓、分享和無私」,但很少有人告訴我們,如何尊重自我意志、勇於爭取和保護自己的正當權利。
這是教孩子內心強大的重要一課,更是讓他在未來懂得堅持真理、珍愛自己的示範與鼓勵。
也許有一天,你再次碰到全文開頭的那個難題,請記得保護好孩子勇敢說「不」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