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萌芽
作者簡介: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香港註冊社工,長期研究親子溝通和親密關係,創辦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
本文內容主要由《萌芽研究所BUD》翻譯自《歐洲性教育標準》和美國知名問答平台Quora.com。
在孩子有了性別意識起,父女和母子之間的性別界限又在哪?
關於家庭的性別教育,萌芽本來就想要寫一篇稿子來好好講講這個事情的,但一時忙起來就擱置了。
恰好看到有網友上傳了一張父親親昵捏女兒屁股的動圖,就覺得實在有必要要談論一下:
當孩子有了性別意識,如何給孩子進行家庭的性別教育呢?
家庭的性別教育,確實和「性教育」息息相關。
所以萌芽一直強調,性教育不僅僅是告訴孩子關於男女生育繁殖的那些事。
更要讓孩子認知到自己與異性之間(包括父親與女兒、母親與兒子)的區別和界限。
因此,「 父女和母子之間的性別界限如何界定? 」
這個問題可以只是簡單的一個「怎麽辦」的回答,但也可以是屬於系統的「性教育」的討論範疇。
《歐洲性教育標準》建議,與其無意識地、零散地向孩子傳遞性知識,不如正面、積極、規範地進行性教育。(WHO,2010)
許多父母面對孩子詢問「媽媽(爸爸)和我的身體為什麼不一樣」 的問題,由於不曉得怎麽和孩子解釋身體性器官,於是就用了各種玩笑和理由來搪塞孩子。
殊不知這樣的回應不僅讓孩子想法產生混淆,也錯失了和孩子坦率討論性的難得機會。
明確了不能用敷衍和胡謅的故事應付孩子,那麽我們回到正題,如何回答孩子「男女有別」?
首先,父母要先厘清自己的性價值觀
就算是一個小baby,他都會對自己的身體產生好奇。
比如換尿布的時候會看到他在把玩自己的性器官。
比如在洗澡的時候會看到孩子摸摸自己凸起的小乳房。
甚至還有一些媽媽們會覺得自己的幼兒也許還有「夾腳」、「自慰」等現象。
但以上這些都是嬰幼兒寶寶對自己身體開啟好奇的重要起點。
如廁訓練,就是因為孩子對自己的生理表現產生反應。
因為便便時候的用力,臉部表情會發生變化,然後才慢慢展開對大小便地控制念頭。
所以,重要的事情必須得說三遍,就是淡定、淡定、請淡定。
如果我們面對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探索,都已經反應很敏感了,那麽這個性教育啟蒙就無從開始。
要知道,孩子一直都在觀察和模仿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如果覺得孩子的身體探索的方式是一種不雅觀、甚至羞恥的行為,那麽我們也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向孩子傳達了相關的信息。(日本東京都教育委員會,2014)
所以,在開始身體認識教育之前,父母一定要先厘清自己對性器官的感受和價值觀,卸下尷尬敏感,放下面紅耳赤。
如何告知孩子身體特徵?
《歐洲性教育標準》建議,告訴孩子身體特徵,這裡包括各個身體部位及其功能,性別的差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等。(WHO,2010)
對於年幼嬰幼兒的身體方面的教育啟蒙,主要是通過遊戲、故事、親子共浴等來一起配合學習的。
唱遊:比如如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等。
遊戲:人體小繪畫,準備卡片和畫,告訴孩子身體部分的功能,比如頭可以用於「思考」,眼睛用於「看」,手適合「抓握」東西,屁股可以坐,可以拉便便,「小雞雞」用於「尿尿」等。
洗澡:在清潔中告訴孩子每個部位的名稱、功能,人的身體有很多器官,每個器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性器官是非常重要的,應該保持清潔。
親子共浴:
通過親子共浴的方式既增進感情,同時也可以讓孩子觀察大人的身體和自己不一樣的差異性。
當然隨著幼兒的年紀增長,是否允許母子和兒子,或父親和女兒共浴,不同國家的文化存在差異,每個家庭可以斟酌權衡。
父母與孩子一起洗澡,年齡界限在哪裡?
政大附屬幼兒園蘇愛秋主任,每年都進行一次園內兒童實驗。
她把裸體男女像掛在大、中、小班的教室裏,結果發現:
3歲的孩子就可以區別男女的差異;
5歲孩子才明顯表現出敏感的態度,並做出表示「噁心」的反應。
因此,蘇愛秋認為,當孩子未產生男女有別的疑惑或好奇心時,即4歲之前,是可以用男女孩子「共浴」或與異性父母同浴的方法,來解決他們關於男人與女人有什麼區別這類問題的。
孩子和同性或異性的父母在公共浴室同浴,正好是創造性教育的環境。
讓孩子自然地覺察到男性和女性、成人和孩子在生理發育上的不同,父母還可抓住時機,進行適時、適度的性別差異的教育,使孩子牢固地樹立起男、女性別差異的觀念和良好的性意識。
美國一位幼兒教育學者說得好:
「在孩子還在學前年齡時,父母在家中稍微赤身裸體是很好的性教育。」
「可使孩子對性與身體構造有較放鬆而健康的態度,不過到7、8歲以後,就該保守一點了。」
「孩子到了7、8歲以後洗澡時,也許希望把浴室的門關起來,就尊重他這隱私吧,父母們也該這樣了。」
我們是否需要告訴孩子性器官的名稱比如睪丸和陰道?
日本東京都教育委員會《性教育指南》裏建議「不合適」。
關於性教育的名稱,在日常生活中不直接說也是一種禮貌和修養。(日本東京都教育委員會,2014)
如何告訴孩子男女有別的身體差異呢?
日本東京都教育委員會《性教育指南》裏建議是,告訴年幼的孩子幾個要點:
1)因為男女性器官形態不同,所以排尿方式也不同;
2)性器官的作用,只需先告訴小孩是排尿的地方;
3)性器官是很重要,所以要保持清潔,不能隨便給別人看,也不可以隨便摸隨便踢。(日本東京都教育委員會,2014)
如果想要舒緩尷尬,可以藉由可愛的性別童書、繪本分散尷尬的重量。
註:本文參考文獻為《歐洲性教育標準》(WHO)的0-4歲的階段性指導和日本東京都教育委員會的《性教育指南》(幼兒園小學階段)。
以上所標註的文獻引用由#一起來玩萌芽科普群#群友@花卷兒的小屁屁,@念念媽和@Totoronomori 翻譯。
從《歐洲性教育標準》(WHO)的0-4歲的階段性指導的來看,「性教育」其實是有章法可循,並沒有那麽高深莫測。
並且這個教育是滲透在孩子的每一個生活的小細節裏,讓我們能從容去面對和作答。
對於「為什麼我的身體和媽媽(爸爸)的不一樣?」這類的家庭性別教育,其實也同理。
[irp]
[irp]
[irp]
via:萌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