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本文來源:DB內向星球
微信id:DoubleBetter2016
作者: Joven
網絡上有的是各種各樣關於原生家庭的觀點。
有一波聲音說:我們所有的問題最終都指向了原生家庭;也有一波聲音說:你的痛苦是因為總抓著父母對自己的傷害不放,應該放下,跟父母溝通和解;還有一波聲音說:需要和解的是你的內在父母;近期新一波聲音說:對不起從來就沒有好的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欠你什麼,欠抽你 /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 別把你的不幸推給原生家庭……
我也曾經在《糾結在原生家庭中,永遠無法真正成長》一文中發聲:
原生家庭是探索自己內在世界的入口,不是出口。
我們通過審視原生家庭看清楚自己的匱乏、創傷與固化模式等,進而踏上心靈成長的旅程。
我們需要看見並承認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深刻影響,需要在意識上覺醒——「我要與父母在精神上徹底分離,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把用來控訴父母的能量集中用來做內在的成長。
放下原生家庭的概念,站到高處,就會看到一種更深的存在。
你會發現痛苦是通往智慧與蛻變的通道。
在那個通道中,有些核心的東西永遠都不變。
心靈成長就是要去學習核心的東西,然後在自己身上不斷地經驗。
不要總是我的原生家庭,我的內在小孩…… 這些是局限的。
可不可以跳出來?
然而,跳出來之後呢?
父母們的意識層次可能還沒有進化或提升到能夠理解心靈層長的那些「道理」。
那我們又該如何平衡與父母關係中的付出與給予,進而營造健康的關係?
平衡與維護跟父母的關係,是一件因人而異的事。
但我覺得還是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努力。
以下是來自我個人的觀點和實踐經驗,分享給大家參考:
這個問題要從小時候說起。
小孩子都渴求著自己被父母無條件地愛著,需要父母關注與認可,進而確定自己的價值。
倘若得不到這一切,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不夠好。
然而,我們現在都已經長大,不是小孩子了,不再需要通過父母給予認同而「存活」。
必須承認:我們也好,父母也罷,大家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是各自不同的成年人,擁有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
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啊。
正是這種差異才讓世界如此美好,我們每個人也正是依靠著認識不同性格的人、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行為來豐富和成長自己。
我們與父母的不同,並不能影響我們相親相愛。
如果把彼此認同作為相愛的證據,那就是變質了的愛,是控制。
你是否能對身邊的每一個朋友認同呢?
不認同的時候就沒有友情了嗎?
同樣的道理,我們不可能完全認同父母,父母也不可能完全認同我們。
然而這並不會影響到關係的本質。
對差異的包容,正是心靈成長的一部分功課呀。
當然,作為普通人我們都還沒有覺醒開悟,還是有許許多多的需求要被滿足。
可以選擇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和舒適區啊,讓滿足需求的任務被分散在更多不同的人、事、物上。
這樣便降低了對父母的不合理/超負荷期待,並不是非父母不可。
既80/90之後的新一代人是非常幸運的。
我們接觸到的信息、觀點越來越多元化。
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有更多的選擇。
但是對於父母來說,他們往往看到的只有一兩條路,自然會滋生出很多對兒女的擔心和焦慮。
當我們心靈成長後,自己的意識層次逐漸提升,就能夠看到這種差異,自然能夠理解父母那個意識層次的愛。
到目前為止,中國都還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或者說被儒家文化影響深重的地方。
對父母的敬畏、孝道這些話題,有時確實是繞不過去的。
所以,我們能夠做的,不是試圖改變父母,逼迫他們去學習、去提升層次,而是接納他們的層次。
讓自己好好地生活,讓他們放心。
無論父母的焦慮和嘮叨是不是煩到你,至少他們的初心和你自己的成長初心是一致的,都是想讓你自己變得更好,做好自己。
那麼有客觀的收入,能夠照顧好自己,無須父母操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親密關係,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些都是你應該努力的方向,也是父母想要看到的…… 真的成長了,父母自然放心 。
成年人之間正確地相處方式: 理解、尊重、平等溝通、守住邊界、經濟獨立、擁有獨立的人格、為自己的決定負全責。
我們與父母都是成年人,我想相處方式也應該以此為基礎。
可以聽取父母的意見,就像可以聽取朋友的意見一樣;允許父母發表觀點,就像允許朋友發表觀點一樣。
但,一切都做自己的決定。
事後結果好與不好,責任都要自己承擔,堅決不對父母說「都怪你們當初……」。
說了這種話,或者哪怕在腦袋里這樣想,都會退步變為依賴父母的關係。
「關係」的定義,是為了讓人際邊界得以清晰明確。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就意味著不論什麼關係都需要邊界。
大多數人際關係的問題,包括與父母的關係,都來源於邊界的模糊。
有了清晰的邊界,才知道進退的分寸和位置,才能有明確的立場和行為準則,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樣可以反而帶來安全感。
在與父母相處的時候,要了解自己的極限,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付出。
我們總是喜歡將愛和關係兩個概念混淆。
愛可以是無條件的,但是關係都是有條件的。
我們可以無條件地愛父母,因為愛是你一個人的事。
而關係是兩個人的事,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合作。
在一段健康的關係中,我們需要認清自己的條件,也要認清對方的條件,這樣可以認識到各自的邊界,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護關係。
前陣子在《吐槽大會》聽到李誕說:「之所以沒有把我爸的微信拉黑,跟他是我的父親一點關係都沒有。我是真的只是單純的覺得,這大哥人確實不錯。」
這就是把父母還原為人的表現。
父母不是一類奇怪的、特別的叫做「父母」的生物。
他們跟我們一樣是人,在關係中,更多地跳出兒女的角色,把父母當人看,把自己當人看,而不是過分背負著角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