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Physical Address
304 North Cardinal St.
Dorchester Center, MA 02124
本文來源:萌芽研究所BUD
作者:萌芽,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香港註冊社工,長期研究親子溝通和親密關係,創辦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
================
你家孩子動若脫兔?看完這篇,你會找到大組織;你家孩子靜若處子?看完這篇,你會發現一個新世界。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這些年我都是怎麽跟「風一般」的Eric鬥智鬥勇的經驗,且聽聽我在辛酸淚史中打下的江山。
文章裏的三條建議,希望能幫到大家~
前幾天我分享了帶著孩子們去英國的旅行錦囊,結果收到好多的留言,問孩子在外亂跑亂竄,怎麼辦?
我腦海中第一時間就浮現出了各種令人心情複雜的場面,這說的可不就是我們家ERIC小朋友嗎!!!
我以前每次帶Eric出門,就像帶著脫韁的野馬一樣。
記得他3歲多的時候,有一次我在超市裏結帳,他突然衝出去穿過人群,就往對面的電梯口興奮地跑了過去,嚇得我當場把結帳的東西全扔了,驚慌失措地大喊著跑去阻止他。
但那會兒我根本靠近不了他,眼看他離扶手電梯口越來越近,他還完全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一邊看著我追一邊激動的回過頭來看我……
那一刻,我的內心真的好絕望。
幸好,隔壁電梯碰巧上來了個外國人,立馬當機立斷就把Eric抱住攔下來,我衝過去抱住了他,當場就攤在地上。
不知道是緊張到發抖還是生氣到難過,我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瑟瑟發抖。
這……真是一個讓人心碎的挑戰……
孩子為什麼會喜歡肆意奔跑?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本能喜歡跑步的自由,他們這麼做並不是故意使壞或者讓大人生氣和丟臉,只是他們完全沒有把奔跑跟危險聯繫起來。
在那一刻,他們對奔跑的本能渴望已經取代了保護自己安全的能力,導致大腦神經暫時失去了風險意識和管理的能力。
遇到這樣子的情況,我們更需要鬥智鬥勇。
接受這個現實雖然不容易,但只有接受並接納了,我們才能找到跟「風一樣的孩子」出行相處的方法,這也是我這幾年跟Eric鬥智鬥勇的經驗之談!
這一年半來,為了讓Eric調整到一個有自保能力的狀態,我也是用盡了一切辦法。
這裡跟大家分享幾個幫助控制孩子的衝動行為的步驟,整體來說收效是很明顯的,希望對大家也有幫助哦!
對於大腦神經裏缺少了一點點自我保護意識的孩子來說,千萬不要簡單認為這行為長大了就會好。
保護孩子的安全是每一個父母的責任,這意味著,當孩子缺乏自保能力的時候,我們帶孩子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合,並不是最佳的方案。
我們在觀察喜歡奔跑的孩子行為時,會發現一點,就是他們並沒有那麼容易接受被束縛的指令。
像是在超市裡手牽手超過15分鐘,或者約定留在父母身邊不能走動的時間,這對「風一樣」的孩子來說已經是超出範圍的束縛。
他們下意識渴望逃離被控制的區域,直到聽到大人的大吼著喊停,才會激發他們停下來理性思考。
所以提前做指令練習是非常必要,而且很關鍵的一步,讓孩子明白「回來」的指令是很重要的。
舉個例子,帶孩子去操場,用「你可以______」的句式來引導孩子學會聽從指令,在指令範圍內活動。
比如我當時會跟Eric說,「你可以從足球門跑到我這裡來」,「你可以從A點跑到B點」,等孩子真的跑起來快到終點時,記得跟孩子說,「站住」。
記住用「站住」這個詞,而不是「小心」或者「停——」。
因為後面兩個詞其實並不是明確的指令詞,對於孩子的行為引導來說,幫助是不大的。
如果是用英語來形容的話,可以用「FREEZE」(凍結)來做指示詞也是可以的。
此外多跟孩子玩「1、2、3,木頭人」的遊戲也很有幫助,它是一個可以幫助孩子控制奔跑和行動的速度,並調整自己的狀態去適應指令和反應力的好遊戲。
我家孩子是狂熱的木頭人粉,我們去英國都要找一個大樹,玩半個多小時的木頭人遊戲呢(捂臉)。
很多時候我們不可能百分百制止孩子想跑的欲望,但是指令的提示會讓孩子大腦調整狀態,及時停下來,回到你身邊。
如果你發現孩子根據指令回到你身邊,一定要給孩子大大的擁抱,讓孩子明白這個行為是好主意,也是值得嘉獎的。
如果決定了要帶孩子出門,出發前要清楚地向孩子解釋行為預期,這很關鍵。
解釋的原則是使用清晰、簡單的詞語來描述過程,但不要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因為這不是一個民主表決。
孩子可以選擇亂跑,但亂跑的後果一定是結束遊玩立刻回家,這是很重要的規則和約定。
什麼是清晰、簡單的詞語呢?我舉個例子,大家可以看看。
一種描述是這樣子的:“我們等下要去超市裡買水果,我們會把車停到停車場,然後我們兩會手牽手,一直走到購物中心,然後你按電梯,我們繼續手牽手進入電梯……”
另外一種描述是這樣子的:“我們等下要去超市裡買水果,記住你一定要小心,不要亂跑,牽著我的手,做一個懂事的大孩子知道嗎?”
很明顯,從心理學和行為引導角度來說,第一種描述的成效一定比第二種描述要好很多。
這是因為其實第二種描述,孩子還是不能理解父母對孩子真實的期望到底是什麼,每個詞都是大道理,看起來都是對的,但都很虛對不對?
我也會跟孩子強調,要注意保護自己的範圍和地點有哪些:“手牽手就可以,當我們在停車場、擁擠的地方、過馬路和逛商場的時候,你可以試著跟我手牽手,因為這樣子是安全的,能手牽手的孩子可以一起逛街。”
我觀察到,有時候孩子不願意手牽手是因為覺得牽手太無聊了,他無事可做,而走馬觀燈對他的吸引力也不大。
所以我也會給孩子安排一些他能幫忙做的事情,比如提小行李袋,或者幫忙推推車等等,讓孩子可以有更多的合作參與的部分,也會讓孩子變得更規規矩矩。
如果孩子在到處亂跑上屢次破戒,說好的約定又不遵守,很想跟著大人去現場,到了現場又失控,那麼不帶孩子出門是一個明智並不粗魯的決定。
讓孩子明白當他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他只能在更安全的地方待著。
當最開始發現Eric不顧安全到處亂跑的時候,我是連著半個月都沒有帶他出去逛街的。
每次Eric急著心心念著來找我,我都會跟他強調到處亂跑的危害,“如果你停止不了就是想到處跑,沒關係的,你可以在安全的地方比如家裡到處跑,但是出門不行,到處亂跑的孩子不能跟來,公共場合亂跑不安全,我也會很害怕的。”
不要擔心在這個過程中使用“______的孩子不能______”的否定句式,因為這是你重申安全規則的時候,很大程度上也是你向孩子表達你的安全底線。
此外,用場景描述的方式表達你的不安,也是可以讓孩子理解的方式,我也跟孩子坦誠了我內心的忐忑不安。
比如告訴孩子:“我真沒有辦法再承受多一次意外,萬一那一天沒有別人的幫忙,你會從樓梯上摔下去嗎?這是我至今都不敢回想的事情。”
這些想法當然都可以給孩子分享,讓孩子明白你制定這個規則,是有因可循的,是基於安全第一的原則。
有好幾次Eric信誓旦旦答應了可以做到手牽手,結果到了商場又脫韁如野馬,我就立刻中止了逛街的安排,問問Eric,“你能牽著我的手一起走嗎,還是你覺得我們現在要立刻回家了呢?”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如果到處亂跑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那麼中止行程安排立刻回家,就是他需要面對的後果。
不要擔心自己的行程被打亂了,因為教會孩子一個安全穩定的行為守則,遠比我們今天到底買了多少東西,更重要。
那如果孩子做到了呢?那麼別忘了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記住孩子所嘗試的努力,並且告訴孩子,“你看,你做到了,你現在是我的合作夥伴,你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你也照顧著我,我們互相保護對方。”
讓孩子把好的正面行為持續牢記在腦海裡,慢慢地取代“壞行為”在他腦海中的影響力。這樣子,孩子才能慢慢地知道如何跟自己內心的慾望和本能作鬥爭,真正把這個行為內化成自己品格的一部分。
我是在 Eric 3 歲的時候意識到他亂跑的行為,現在他4歲了這個行為基本上已經可控了。
他會在出門之前告訴我,“我們不亂跑”,這是他能逐漸調頻自己的表現,當然他肯定也還會有在超市裡就是止不住走很快的樣子,但是聽到了我的指令他會慢下來,最起碼也不會再出現3歲那會兒玩命式的狂奔了。
其實大家也發現了吧?看起來很簡單的一個到處亂跑的行為,其實它的解決方案恰恰並不是放任不管,“孩子長大了就好”,也不是嚴肅懲罰,“亂跑我揍你哦!”
這兩者都是消極的應對方式,會讓錯誤的行為持續下去,並且增加更多的行為風險。相反,它的解決方案更需要我們的耐心、指導和提前對孩子的了解,這三點必不可少。
我們在養育中會遇到很多揪心的行為,並不是說這些行為不可調整,而是我們的心態一定要清晰、平和。
我們得先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新的行為,然後慢慢陪孩子掌握這個新的行為,最後讓孩子用自己的意識和勇氣去克服舊的行為。只有這樣子,孩子才能夠真正地把這些能力培養內化到自己的心裡。
我始終相信,一個人的蛻變並不會因為短期速效而成,更多的是逐漸積累對內在自我的感受,真正理解燈塔照亮的路徑。只有如此才會激發孩子發自內心的動力,去改變、去讓自己變得更好。
從這個角度來說,養育真的是一個修行,看起來簡單,也可能會有很多捷徑,但實際上真正見效的方式,都是細水長流、潤物細無聲的。
現在的慢,實際上是為了給孩子種下一份快的力量,讓孩子明白自己是有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這才是風真正該有的樣子啊,既可以自由飛翔,又可以掌控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