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研究顛覆幼兒教育:上這麼多學前班,不如提高這兩項技能

本文來源:環球科學

微信id:huanqiukexue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不遺餘力地把孩子送進各種學前班。

然而,最新研究表明,一味灌輸知識的傳統早教模式並不能給孩子帶來成功。

寓教於樂,在遊戲和對話中提高孩子的專注能力和語言能力,能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表現得更好。

這篇選自《環球科學》12月新刊的文章,為我們講述了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

唐 •佈拉德利(Dawn Bradley)是一位早教老師。

在與3~5歲兒童長期相處中,她發現很多時候兒童得不到應有的表揚。

她說,大人們只是告訴孩子要「服從指示」,或者「只用回答是與否的問題」。

然而在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自由學校(Libertas School of Memphis)的5年教學生涯中,佈拉德利看到,孩子們會堅持嘗試解決數學問題,直到獲得正確答案;會在不小心撞到朋友時表現得得彬彬有禮;也會提出各種關於昆蟲身體部位或附近河流特點的敏銳問題。

在美國的許多學前班課堂中,老師只是單純地教孩子辨認形狀或者字母,或者讓他們安靜地坐在墊子上聽故事。

但越來越多的研究正在逐漸推翻傳統的早期教育模式。

這些研究支持了佈拉德利在工作中的所見所聞:當孩子們學習某種技能(例如集中注意力)時,如果老師運用遊戲或者對話的方式促使他們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這些孩子未來在社交和學業上都會有更好的表現。

去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從學前班開始對兒童進行了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如果教師在此類能力培養方面受過訓練,他們教出來的兒童會比接受傳統教育的兒童獲得更好的成績。

在美國,政府常常承諾給予學前教育更多的財力支持,不過現在也有其他人對這一領域特別感興趣。

一年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承諾至少捐贈10億美元,來建立一個低收入家庭兒童也能享受的學前教育網絡,而啟發他這一念頭的正是他年少時參加過的一個蒙台梭利教育項目(Montessori program)。

許多蒙台梭利項目都強調這種具有遊戲性質和需要做出選擇的教育方式。

他的提案仍在籌劃階段,尚未宣佈具體的資金分配方案。

但是專家表示,為了正確地教育孩子,任何學前教育項目都需要至少關注兩種基本技能: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ing)和口語技能(oral language)。

執行功能包括一系列認知能力,例如將想法保存在大腦中並在短時間內回憶起來(工作記憶)的能力,控制衝動和情緒的能力,以及在不同任務間靈活轉換注意力的能力等。

口語技能也不單是發出聲音或者說出單詞,而是將它們運用於涉及複雜句型的有意義的交談中。

多項研究顛覆幼兒教育:上這麼多學前班,不如提高這兩項技能

「這些是未來成功的基礎,」弗吉尼亞大學教育和人類發展學院院長羅伯特•C•皮安塔(Robert C. Pianta)說,「我們對此的研究越深入,就越了解那些我們重視的學業技能是由什麼構成的。」這種長期的提升對於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孩子意義重大。

他們不僅是許多公共學前教育項目的受眾群體,而且研究表明,進入一年級時,這些孩子更可能在早期語言和數學能力方面落後於他們的同伴。

培養專注能力

今年早些時候,在華盛頓一所名為「突破蒙台梭利」(Breakthrough Montessori)的公立學校,一個穿著粉紅衣服、梳著整齊辮子的小姑娘,站在了一張木桌前。

當時是上午10點,小女孩正抱著一個新鮮的石榴,看著桌上放著的空玻璃碗。

這是她的老師瑪麗薩•豪瑟(Marissa Howser)精心設計的多個活動之一,每一個活動都意圖培養一種新能力,例如在沒有成年人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任務,以及訓練精確的動作協調能力。

小女孩的任務是剝石榴,剝下來的石榴粒就是上午的點心。

所以,她急切地開始嘗試將紅色透明的石榴粒從白色的果皮上分開。

她的手指嘗試不停地推拉,臉上的神情是如此專注。

「看,我弄下來一粒!」她突然驚呼。

她把這一粒放進碗里,然後繼續剝下一粒又一粒,堅持了至少20分鐘,其間沒有休息也沒有成人的指導。

站在桌邊剝石榴,似乎與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沒什麼關係。

但是,認知科學家和行為學家從幾十年前就開始研究,兒童什麼時候能發展出「自我調節」(self-regulate)的能力,即明白何時該控制情緒以及如何才能堅持完成任務,即便這些任務很困難。

小女孩不斷嘗試剝下滑溜溜的石榴粒,就是這樣一種堅持。

(「自我調節」這個術語有時也用「執行功能」替代。)

克蘭西•佈萊爾(Clancy Blair) 是紐約大學的發展心理學教授,也是最早設計實驗研究兒童執行功能原理的研究者之一。

佈萊爾說:「我是從影響執行功能發展的因素開始研究的。我們能培養和提高這一能力嗎?」

佈萊爾等人設計的遊戲實驗中,兒童需要記住規則並克制做其他事情的衝動。

例如,有一個遊戲叫做木樁敲擊。

在這個遊戲中,當研究人員敲擊一次,兒童需要敲擊兩次,或者研究人員敲擊兩次,兒童敲擊一次。

2005年,佈萊爾報告說,壓力對兒童的表現有明顯影響。

他測量了遊戲參與者唾液中皮質醇的含量後發現,若皮質醇含量先升高但隨後降低(表明壓力也隨之降低),兒童就能更好地記住遊戲規則。

一項任務的成功不只來自重復訓練,還需要在任務中降低壓力。

此外,兒童不僅需要能夠讓他們保持專注的環境,同時也需要訓練專注的機會。

梅甘•麥克萊蘭(Megan McClelland)是俄勒岡州立大學的一名兒童發展研究者,她和同事肖娜•托米尼(Shauna Tominey)開發了一套叫做「紅燈和紫燈」(Red Light, Purple Light)的遊戲,共六款,然後研究玩這些遊戲是否能讓兒童的注意力更集中。

其中一款遊戲和「西蒙說」(Simon Says,美國小孩常玩的一種遊戲)的規則相似,你必須等到合適的信號出現時才能行動。

另一款遊戲要求孩子在音樂響起時跳舞,音樂停止時停下。

啟智計劃(Head Start)是一個針對低收入家庭的學前教育項目,在2015年對啟智計劃中276個孩子進行的研究中,普渡大學的薩拉•施米特(Sara Schmitt)和同事麥克萊蘭等人發現,相比對照組,每周玩兩次遊戲的孩子具有更好的執行功能。

他們也發現在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中,較高的執行功能分數與較好的數學成績之間存在顯著關聯。

有機會練習獨立和自主能力是另一個關鍵因素。

2018年,一項發表於《應用發展心理學》(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研究顯示,孩子的執行功能提升與家長給予的自主程度有關。

這樣的結果激發了人們對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興趣,而該模式讓孩子有機會選擇展現自我能力的活動,比如匹配相同顏色或為團隊準備零食。

許多研究比較過蒙台梭利項目中的低收入兒童和其他低收入兒童,結果表明,參與蒙台梭利項目的兒童在執行功能測試中得分更高。

研究人員猜測,學校對兒童自主性的重視是原因之一。

多項研究顛覆幼兒教育:上這麼多學前班,不如提高這兩項技能

通過剝石榴粒,這名學前班兒童在玩耍的同時提高了自己的專注和學習能力。

另一個研究的焦點是心智工具(Tools of the Mind)。

這是一種結合讀寫和數學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孩子有時間談論自己的學習計劃,並運用道具和服裝進行角色扮演。

丹佛大都會州立大學的教授德博拉•萊昂(Deborah Leong)與心理學家埃琳娜•波德羅娃(Elena Bodrova)一起設計了這個課程,其理念是在促進學習的同時讓學校充滿歡樂,避免「死讀書」。

一些幼兒園在運用心智工具進行教學時,會使用《神奇樹屋》(The Magic Tree House)系列從書。

這套書的主角是傑克(Jack)和安妮(Annie),他們是兩個時間旅行者,能夠穿越時空,遊覽不同時代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學生們可以假想他們是正在探索雨林的傑克和安妮。

他們可以穿上道具服、帶上背包,討論他們的冒險計劃,並分配角色。

學前教育項目也會使用心智工具,但並不依賴書本,而是讓孩子扮演熟悉情境中的角色,比如管理一家社區餐館或者通過郵局寄信。

這些活動由老師略加引導,但是完成任務的還是孩子本人。

「心智工具課堂的參與度非常高。」吉萊特小學的學前班教師萊斯莉•佩卡雷克(Leslie Pekarek)說。

她已經使用這種方法四年了,她表示:「當孩子們參與編排自己的劇本時,他們會更有掌控感,感覺整個故事是他們自己的想法。」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發展認知心理學家阿黛爾•戴蒙德(Adele Diamond)是研究過心智工具影響的幾位學者之一。

在2007年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的文章中,她和幾位合作者對147名兒童進行了比較分析。

這些兒童的平均年齡約為5歲,來自同一個城區,且他們的老師擁有相同的教學資源和培訓經歷。

其中一組兒童的老師使用了心智工具,另一組則保留了傳統的讀寫訓練課程。

一年後,接受心智工具教育課程的兒童在有關執行功能的測試中得分更高。

此後,心智工具也被重新設計,因此老師能夠更方便地使用它,並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進行調整。

2014年,佈萊爾等人對改進版本的研究顯示,在29所運用心智工具的學校中,孩子們都收獲了重要的學習能力。

加強口語表達

接受心智工具或類似方法的兒童不只是在學習制定計劃和扮演角色,他們也在發展語言能力,而這是研究中強調的第二種基本技能。

當孩子停止發脾氣(或者至少縮短髮脾氣的時間),並開始用語言交流時,老師和家長就能注意到這種能力。

這種能力不僅讓大人更加輕鬆,也讓孩子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從而增進友誼,並且給了他們向大人和老師提問的能力,比如詢問他們在書本或者視頻中看到的新內容。

當兒童開始上幼兒園或者一年級時,這些語言技能與他們閱讀和理解課本的能力息息相關。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讀寫能力研究者SONY婭•Q•卡貝爾(Sonia Q. Cabell)認為,在兒童的早期發展中,這些技能很重要,因為它們以後會帶來更成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方法。

如果開始得太晚,就很難進行彌補,差距也會逐漸變大。

「那些落後的孩子一般很難趕上。」

在早期的研究中,人們就發現口語和讀寫能力是幫助兒童學習閱讀的基礎。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研究紛紛表明,單純地向孩子誦讀一本圖畫書,不如中途停下來,和孩子進行「對話式」閱讀。關於書本的互動對話,可以幫助孩子認識新單詞並理解故事的含義。

一篇發表於2002年的高被引論文顯示,老師在課堂上的說話方式(無論是讀書還是其他對話)的不同,能夠導致學齡前兒童語言學習方面的差異。

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調查了超過300名來自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兒童。

他們發現,運用複雜句式說話的老師教出的學生,一年後自發使用複雜句型的次數明顯增加。

而在那些句型不複雜(比如較少使用多重從句)的老師帶出的學生中,則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

如今,不斷有證據支持這一點:更多高質量的輪流對話能培養兒童的口語技能,為閱讀和寫作打下基礎。

例如,卡貝爾和同事今年在《早期教育和發展》(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調查對象是美國多個地區的417名學齡前兒童,他們調查了這些兒童的老師用何種方式為他們讀書。

結果顯示,當老師中途停下來對故事進行評論,並問兒童一些相關問題時,這種被稱為「超文本」(extratextual)的對話方式,對孩子總體的讀寫和語言能力有巨大影響。

一些科學家正嘗試將這些關於教師說話方式的成果應用於實踐,以幫助發展遲緩的孩子。

蘇珊•C•萊文(Susan C. Levine)是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也是2002年那篇高被引論文的作者之一。

她同時也探究了成人(包括家長和老師)談論數學的方式,對孩子學習數學有什麼影響。

在2006年的研究中,她長時間觀察了老師和學齡前兒童的互動。

一年後的結果發現,老師使用「我們要均勻分配」和「你們三個都來幫我」之類的數學相關語言越頻繁,學生的數學成績就越高。

促進更多對話的策略是心智工具的一部分。

萊昂說:「這個項目的設計初衷是讓兒童互相對話,然後老師再和他們對話,而到那時他們已經有了相當多的練習。」孩子不僅在學習如何表達自己和使用新的單詞,也在學習相互傾聽。

她表示:「這使班級變得平等,並創造了一個學習團體,而這個團體中的兒童相互尊重彼此的觀點。」

為了鼓勵這種對話,老師必須預先計劃好並設立一套規則,以在課堂中營造一種公平有序的感覺。

在超文本對話研究中,卡貝爾和同事發現,只有在高度有組織的閱讀環節中,圍繞書本內容的對話才會對兒童的詞匯學習產生促進作用。

當教室環境變得混亂時,老師也就不太可能進行有利於兒童語言發展的對話。

麥克萊蘭表示,不管具體使用何種方法,有關口語技能和執行功能的策略都是相互協作並且互為基礎的。

老師給孩子做選擇的機會能幫助他們發展執行功能,執行功能又進一步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和控制情緒

這些都可能有助於孩子解決數學題或嘗試新單詞和複雜句型,從而幫助他們學會閱讀,並在學校取得成功。

所有這一切都可以幫助孩子減輕壓力,以及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

或許正是這樣互相交織的聯繫,使得這些技能在人的一生中如此重要。

「所有的一切都是共同發展的。」麥克萊蘭說。

多項研究顛覆幼兒教育:上這麼多學前班,不如提高這兩項技能

這是名為「紅燈和紫燈」的教學遊戲。

其中包含了一系列舞蹈活動,能夠幫助孩子學會控制衝動。

縮短教育差距

早期教育帶來的終生優勢也恰恰凸顯出了某種不公平性,因為在美國,大多數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無法獲得良好的學前教育。

美國一些州(例如俄克拉荷馬州、西弗吉尼亞州和華盛頓特區)推出了免費學前班,接受任何有意向的居民的孩子。

然而大多數州只有非常有限的課程,有些州甚至沒有提供任何學前教育選擇。

美國政府資助了啟智計劃,瞄準貧困家庭、寄養兒童、無家可歸的兒童以及有特殊需求的兒童。

然而根據美國啟智協會(National Head Start Association)的說法,只有31%的人享受到了該計劃。

羅格斯大學的美國國家早期教育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for Early Education Research at Rutgers University)對接受資助的學前班教師的備課水平以及其他評價指標進行了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全美範圍內只有9%的兒童參加了質量評價分數較高的啟智計劃。

這種教育差距會帶來長期的影響。

對幼兒教育成果的研究顯示,學前教育質量越高,孩子在高中畢業時和成年後的生活中就越成功。

今年,非營利組織學習政策研究所(Learning Policy Institute)發佈了對21個公共學前教育項目的最新分析,報告指出,高質量項目「有助於縮小低收入家庭孩子和高收入家庭孩子在學校和生活中的差距」,比如更高的高中畢業率,以及更低的被解雇率或者入獄率。

現在有證據表明,一個好的學前教育項目甚至能帶來跨越多代人的影響。

2000年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和耶魯大學經濟學家加內什•卡拉帕庫拉(Ganesh Karapakula)進行了一項新研究,追蹤了密歇根州於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佩里學前教育計劃(Perry Preschool Project)。

其中使用的課程叫做高瞻課程(HighScope),如今的一些學前班仍在使用。

該課程與蒙台梭利方法和心智工具理念一致,強調執行功能和語言發展。

赫克曼和卡拉帕庫拉發現,參加佩里計劃的孩子們長大後,他們的下一代學歷更高,紀律或者法律方面的麻煩更少,有些人的健康狀況甚至都比對照組的孩子更好。

提升教師水平

研究還表明,這種高質量的學前教育,需要相應的優質教師。

這就意味著,如果政府繼續資助學前教育項目,而且貝索斯的學前教育網絡得以建立,那麼在教育兒童的同時還要加強教師的培訓。

「這些口語和執行功能方面的技能必須更明確地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一部分,」弗吉尼亞大學的皮安塔說,「這並不只是‘讓他們玩’,或者只是‘訓練他們認識字母’。」

在2005年左右開始的研究中,科學家強調了這種教學效果。

他們追蹤了在芝加哥城中開展啟智計劃的學校的數百名學生,而他們的老師一半接受過鼓勵執行功能發展的培訓,另一半則沒有。

這些培訓包括如何幫助孩子管理他們的情緒,以及如何組織課堂並避免充當獨裁者的角色。

通過對比測試孩子們參加學前教育前後的表現,紐約大學C•西貝萊•雷弗(C. Cybele Raver)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如果老師受過培訓,學生就會有更好的自控能力和學習技能。

10年後,研究者追蹤調查了這些已經是青少年的孩子,以確定這種效果是否能夠持續。結果發表於2018年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並給出了肯定的答復——這些學生依然擁有更好的成績。

培訓教師的另一種方法是,讓他們反思自己每天與孩子進行了哪些互動。

觀察者會坐在教室後面,對老師的各項能力進行記錄,這些能力包括對孩子的發言進行拓展並且教授他們新的單詞,在孩子注意力分散的時候引導他們重回課堂,認清每個孩子的需求,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和擔憂給出有思想的回答等。

然後,研究人員會根據幾種不同的課堂環境評分標準,分析這些課堂記錄。

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者開發了其中一種課堂評分系統,該系統會評估老師和孩子之間包括對話在內的互動,現已被啟智計劃採用。

為老師提供針對性的課堂指導的培訓項目也在逐漸興起。

培訓者們會結合課堂環境評分表的數據,親自到教室進行新技巧的演示。

「如果成年人一心多用,孩子們很可能也會依葫蘆畫瓢。」 美國公共部門蒙台梭利國家中心的首席培訓師伊麗莎白•斯萊德(Elizabeth Slade)說。

但是當老師一對一地關注一個孩子時,老師其實是在向班級展示「這就是專注」。

也許這種行為示範可以解釋,為什麼剝石榴的小女孩能夠努力地工作很長時間。

那天早晨,她的老師與其他幾個孩子進行了一對一的對話,讓這個三歲半的小女孩獨自剝水果。

到了點心時間,小女孩為同學們準備好了一整碗美味香甜的石榴粒。

她把碗拿給了一個正在搭積木的小男孩。「石-榴,」她大聲地練習這個剛學會的單詞。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