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寶媽的心聲:何為手足?你儂我儂,相愛相殺

本文來源:萌芽研究所BUD

作者:萌芽,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香港註冊社工,長期研究親子溝通和親密關係,創辦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

=============

上周做直播,跟大家說,別看我家兩孩子情緒很穩定,實際上每天還是要哭上一兩回

 為啥呢?

因為他倆總是會被自己最愛的手足同胞,氣上那麼一會兒,然後委屈一段時間,兩行淚珠就掉下來了

 前段時間跟兩個孩子聊了一會兒天,問他們:

「你們覺得你們兩個每天要吵架多少次?」 

「最好不要超過2次吧。」Joshua說。

 「哦?~~」我拉長了尾音,補充問道,「那,一個月呢?你們覺得要吵架多少次?」 

「最好不要超過30次吧。」Joshua跟Eric看了一下彼此,補充道。

我內心哭笑不得,表面還得繼續故作淡定,「我想起了前段時間我們去英國,那10天裏你們就只是吵了1次架,如果按照之前的頻率,一個月都不會超過5次呢,多好。你們覺得回家後就做不到了,是嗎?」 

「那也不會,那我們討論下看看如何減少吵架吧。」

兩兄弟似乎對這個結論很是滿意。

針對兩個孩子的爭執問題,我們總是有這麼一番正經八百的討論。

實際上他們的吵架模式大多都是因為搶東西,比如哥哥拍籃球拍得正起勁,然後弟弟突然跑過去搶了籃球就跑;

或者是哥哥覺得弟弟自己玩得很歡,不肯跟自己玩很生氣;

又或者是哥哥弟弟在同一件事情上的想法截然不同發生了爭執……

總之,沒有什麼大原則對立,就是因為一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小事

有時候我也挺糾結的,就是要不要介入、到底如何介入總是在天平的兩端掙扎

孩子們哭起來的時候,一個抱著我的左手抹眼淚,另一個抱著我的右手擦鼻涕,我也是仰天長嘆,這就是真實二寶媽的寫照,別叫我網紅博主,我就是一個媽而已

可是觀察久了也會發現,手足問題的解決方式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有幾個原則我們不妨試試做起來

01.出現問題盡早解決,不要積壓矛盾 

我一直鼓勵大家在手足關係中做好橋樑的角色,因為孩子們的邏輯和思維能力不強,所以無法全面地看到問題和情況,這也是很多誤會和矛盾出現的原因。

而做好橋樑角色,可以幫助我們翻譯語言背後沒有真正被知曉的信息 

我家孩子覺得我理解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的翻譯能力比較強,察言觀色的速度比較快

兩個孩子的矛盾剛起苗頭時,我往往是第一時間發現的人。

 就好像昨天我準備帶孩子去學校報到,弟弟興沖沖地想要騎著平衡車跟我們出門,哥哥下意識的反應便是:

「弟弟!你不可以騎平衡車上學!學校規定不允許騎車!

弟弟先是愣住了,然後把平衡車放在門口,跟在我們後面,低著腦袋。

哥哥沒有意識到狀況,他還是自顧自地走在前面,但那一刻陪在他們身邊的我,會退後一步,摟著弟弟的身子說,「哥哥剛剛那句話嚇到你了吧,你沒想到哥哥突然兇你,你不開心對吧。」

當下弟弟就從低著腦袋看不清表情,到摟著我哭了出來,點點頭表示聽懂了我的話,而本身自顧自走在前面的哥哥聽到了這句話,也慢下腳步,回頭看看哭泣的弟弟。

 「我覺得哥哥說的話你也是能理解的,學校規定不能騎車,這是約定,所以你很快就把車放回去了,但哥哥說的語氣太快太急,你被哥哥的語氣嚇到了,好像自己做了很大的錯事一樣,所以你很難受。」

 那一段路很短,就是從電梯到地下停車場開車的距離,但我一邊走一邊說這些話,矛盾在開車之前,其實已經化解了。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情況比我們想像中的短,有時候矛盾的處理結果並不一定需要彼此的道歉,但是當下能夠幫助孩子進行更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在生活中多引導孩子看到每個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會幫助孩子進行思維模式的內化,更會減少矛盾的積壓。

02.面對手足矛盾,家長的原則要始終如一 

我在《教養力》裏介紹過一個核心原則(這也是我處理很多養育問題的觀點)。

它可以用一句話來介紹:觀察形勢、接納情緒、闡述事實、示範理解,最後提出方案。

近期我家的情況是這樣子的,不是哥哥欺負弟弟,而是哥哥容易被弟弟欺負

弟弟性格風風火火,喜歡什麼就爭取,不喜歡什麼就直說,做事更果斷明確;

而哥哥比較沉穩,想事情總是要衡量利弊,為別人考慮多,也更包容。

所以經常在一些小事情上,哥哥就「吃虧」了。

比如他正好好的在拼拼圖,弟弟一看到拼圖好看又有趣,立刻跑來把拼圖整個搬走。

被打亂了拼圖造型的哥哥往往很生氣,眼淚就在打轉,如果我在旁邊就會一下撲在我懷裏掉眼淚。

 我也會安撫哥哥的情緒,就像第一點描述的方式一樣,幫助他認識到自己內心的委屈,但我也會直接坦誠我觀察到的事情,「弟弟這個做法,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拿東西,的確不恰當」,這也是我在進行闡述事實,表達我的觀點和態度。

 對於弟弟欺負哥哥這件事情,如何示範理解和提出方案,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感覺也是困難的。

因為弟弟行為的反覆性很大,有時候明明下一次約定好了要守約,但很快又破戒,哥哥氣急敗壞的時候,就會拿弟弟沒轍,喊著說:

「你說過不搶我東西的,怎麼又搶我東西了!」

弟弟就會像做了壞事得逞的小朋友一樣,撒腿就跑,一副「就是喜歡你看不慣我又拿我沒辦法」的樣子……

我也會把手一攤,向哥哥坦誠我的無奈,「是,弟弟的行為真不恰當,我想我們兩人還是要想想辦法,看如何才能更好地幫助弟弟成長才行。」

又或者是問問哥哥,「你可以幫助我一起嗎?我覺得Eric的行為是可以改善的,我們一起幫幫他?」 

讓被欺負的孩子感受到媽媽在他身邊陪著,並且開放式跟他探討怎麼樣去做得更好,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和歸屬感,這也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好受一些。

03.生活中的關係,因獨一無二的角色而美好

「生活中的關係,因獨一無二的角色而美好」,實際上它是很多孩子社交關係圈的形成原因

爭吵中我們可以通過接納情緒、示範思維方式以及看整個問題的視角,來幫助修補孩子之間的關係。

但真正的感情是日積月累的,我們無法通過化解一次次的爭吵來讓彼此變得親密無間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平時不爭吵的時間裡面學會去搭建親密關係

[raw_html_snippet id=”adsense3″]

舉個例子,大家會發現,孩子平時在學校裡面一定會有一個默契的交友方式,像是一些看起來好像背景完全不一樣,性格也天差地別的孩子,也可以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和閨蜜,這是為什麼呢?

德克薩斯大學的埃利奧特·阿隆森教授便曾經系統研究過這個問題,他發現當持有不同信仰和觀點的孩子一起努力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時,他們可以成為最堅強的朋友,這個過程他稱之為「拼圖學習」

舉個例子,組織一個項目研究,讓每個孩子負責研究項目中一個獨立但至關重要的方面,因此團隊的成功取決於每個人的貢獻。

換句話說就是,每個孩子都拿著一塊拼圖去完成一張完整拼圖。

阿隆森的研究指出,在幾次拼圖學習之後,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們一開始絲毫不接觸,到最後會在課間一起玩耍,把彼此視為同一組的成員。

通過這個過程,他們學會採納和理解彼此的觀點

 這也是為什麼我經常會鼓勵,不管是二胎家庭,還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一定要有一些項目學習機會的原因。

每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塊拼圖時,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獨立但至關重要的作用,發展了自信和自尊心,但也因為自己只是負責其中一部分,所以同樣需要傾聽彼此,考慮彼此,才能夠獲得整個團隊的勝利。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自然而然的積累了同理心,同時也培養了自尊心。

我家兩個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一起玩遊戲,一起探索和體驗。

哪怕一天吵2次架,但是往往也能夠在即刻和解,不讓裂縫過夜,把更多的時光是留給一起睡、一起玩、一起吃飯、一起搞怪

這樣子獨一無二的合作角色,會讓他們之間的關係真正彼此成就。

我並不覺得手足矛盾真的可以完全不出現,但是正如我一直堅持的觀點,沒有不爭執的關係,但相愛的人,一定會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及時面對矛盾、保持一致的原則、加強拼圖學習的機會,這都會真正內化到手足關係裏,成為彼此不可或缺的親密場景,這也是各種不同手足矛盾解決的核心